跳转到内容

开拓虾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开拓虾属
化石时期: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521–514 Ma
帽天山开拓虾的全身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恐虾纲 Dinocaridida
目: 放射齿目 Radiodonta
科: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属: 开拓虾属 Innovatiocaris
Zeng et al., 2022
  • 帽天山开拓虾 Innovatiocaris maotianshanensis
    模式种Zeng et al., 2022
  • 多刺开拓虾 Innovatiocaris? multispiniformis
    Zeng et al., 2022
  • 开拓虾属未定种 Innovatiocaris? sp.
    Zeng et al., 2022
异名
  • 奇虾属未定种
    Anomalocaris sp.

    Chen et al.,1994
  • 帚刺奇虾(现在称帚刺侯氏虾英语侯氏蝦屬Anomalocaris saronHoucaris saron

开拓虾属学名Innovatiocaris)是一个已灭绝节肢动物,为恐虾纲放射齿目底下的一个,底下有两个物种,分别为帽天山开拓虾(学名:Innovatiocaris maotianshanensis)、多刺开拓虾(学名:Innovatiocaris? multispiniformis)和一个开拓虾属未定种(学名:Innovatiocaris? sp.)。其中多刺开拓虾是由一个前附肢发表的,所以有效性尚待确定。生活在中国寒武纪第二期时期的里。[1]虽然帽天山开拓虾的标本于1994发表[2],且被误认为其他的物种[3][4],直到2022年由曾晗(Han Zeng)、赵方臣(Zhao Fangchen)和朱茂炎(Maoyan Zhu)等人发表并确认才是新属。[1]

发现[编辑]

帽天山开拓虾头部化石的照片

帽天山开拓虾和多刺开拓虾的化石都是在中国南方云南省昆明市澄江化石地玉案山地层(Yu'anshan Formation)里的帽天山页岩段(Maotianshan Shale Member)发现的。其中帽天山开拓虾有发现未成年的全身化石,编号为ELRC 20001(正模标本)和两个只有前附肢的标本,编号分别为ELRC 20011和ELRC 20012,两个皆为副模标本英语Paratype。而多刺开拓虾仅发现一个前附肢标本,编号为NIGP 177621,开拓虾属未定种也是只发现一个前附肢标本,编号为NIGP 177620。[1]

命名[编辑]

innovatio”是拉丁语的“创新”,是为了纪念陈均远的开拓创新精神,他是一位为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家和“caris”意思是螃蟹。帽天山开拓虾的种加名来源于正模标本发现地帽天山(Maotianshan)。多刺开拓虾的种加名“multispiniformis”源自“multi”意思是“多个”和“spiniformis”意思是“多刺的”,意指它的前附肢上有很多刺。[1]

型态[编辑]

帽天山开拓虾[编辑]

帽天山开拓虾的体型推定图
帽天山开拓虾的前附肢复原图
帽天山开拓虾的全身复原图

根据ELRC 20001的标本,帽天山开拓虾的未成年体长15.2公分,最宽为5公分。全身可以被分为头部、颈、身体。[1]

头部[编辑]

有一对的眼睛和前附肢口锥,和骨片。骨片(dorsal sclerite)外观呈椭圆形,具有圆形的边缘,位在头部的最前方。两个眼睛位在头部骨片的侧后方,并由管状的眼柄(Eyestalk)连接至头部,眼睛外观似水滴型。口锥(oral cone)位于头部和颈部中间的腹侧。口锥有三块大的齿板,大齿板是由七块小的齿板隔开。每个齿板上还有鳞片状的凸起物。在化石里还有发现类似肠子的痕迹。[1]

前附肢(frontal appendage)最长可达到32毫米,共有十二节,其中其中的一节是连接头部和前附肢,称作端节(shaft)。端节与多刺开拓虾和开拓虾属未定种不同,再腹侧还有一对刺。每节的腹侧上都有刺,且除了端节上的刺只有一个小刺,其馀的刺前缘都有两根凸出的小刺,而后缘没有小刺。在第八到第十节的背缘都有向外突出的刺,且在最后一节有两个位在末端的小刺。[1]

颈位于头部与身体中间短而狭窄的部分,由六个节组成,每节的两侧都有扇状的叶片,称作颈鳍(neck flap)。[1]

身体[编辑]

身体由11节组成,而其中的10节的侧边也有扇状的叶片,称作扇鳍(flap),大小比颈鳍还要大一些。其中前三对最大,而愈后会逐渐缩小。前面的扇鳍叠在后面的上面。 在扇鳍上有一条横著、弯曲的沟痕线一直延伸至末端,并将扇鳍分成前半部和后半部。前半部约占了整个扇鳍的三分之一,且在此区域有许多条斜线,这些斜线是从扇鳍的前缘一直往后至沟痕线。在身体的最后一节有似三角形的三对尾鳍(tail flap)形成一个尾扇(tail fan),其中第三对的尾鳍最大。在尾扇末端有两条尾须,长约56毫米,占了身体约37%。[1]

多刺开拓虾[编辑]

多刺开拓虾的前附肢复原图

多刺开拓虾只发现前附肢的化石,且是否为开拓虾属的物种仍是不确定。多刺开拓虾的前附肢长16毫米,共有十四节,其中的一节是端节。除了端节和第十三节,第一节到第十二节的腹侧都有刺。而在奇数节的刺会比偶数节的还要大。第一节至第七节上的刺外侧都有三个小刺。在第十二节上可以看到从背部突出的刺,而第十三节有两个向外突出的刺。[1]

开拓虾属未定种[编辑]

开拓虾属未定种与多刺开拓虾一样都只有发现前附肢的化石。前附肢长48毫米,共有十二节,其中有一个是端节。在第一节上的刺有四个小刺,而第二节到第七节的刺只有一到两个。第八节至第十节的刺很光滑,上面没有小刺。而在奇数节的刺会比偶数节的还要大,与多刺开拓虾一样。[1]

生态[编辑]

帽天山开拓虾的生态模拟图
放射齿目里的扇鳍样貌比较,其中帽天山开拓虾属于C的样貌

帽天山开拓虾的前附肢与奇虾的型态非常相似,都是前附肢上的刺长度会交替或是外侧的刺只出现在较末端的节上等,且整体上很灵活,所以可以牢固地抓住猎物。扇鳍上的痕沟可以使扇鳍在游泳时增加力量,并且可以灵活地适应水流的方向。身体末端的尾扇可以快速游泳中快速转弯,但是尾须的功能仍不清楚,且在其他动物中很难找到类似物。[1]

分类[编辑]

开拓虾属很可能与昆明关山虾薄刃虾属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开拓虾属的一些特征似乎表明它与赫德虾科有关,尽管它与非赫德虾科奇虾更相似。曾晗等人在2022年发表的两种不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以下分支图中:[1]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Zeng, Han; Zhao, Fangchen; Zhu, Maoyan. Innovatiocaris, a complete radiodont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hylogeny of Radiodont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22-09-07. ISSN 0016-7649. doi:10.1144/jgs2021-164. 
  2. ^ Chen, Jun-yuan; Ramsköld, Lars; Zhou, Gui-qing. Evidence for Monophyly and Arthropod Affinity of Cambrian Giant Predators. Science. 1994-05-27, 264 (5163).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264.5163.1304. 
  3. ^ Chen, Jun-Yuan. Evolutionary Scenario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nimal Kingdom: Evidence from Precambrian (Ediacaran) Weng’an and Early Cambrian Maotianshan Biotas, China. Earth and Life.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2: 239–379. ISBN 978-90-481-3427-4. 
  4. ^ Aria, Cédric; Zhao, Fangchen; Zeng, Han; Guo, Jin; Zhu, Maoyan. Fossils from South China redefine the ancestral euarthropod body plan.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20-01-08, 20 (1). ISSN 1471-2148. doi:10.1186/s12862-019-1560-7.